梨是一种好水果,留给我们味觉上的舒适快乐,还有一种文化上的特殊意蕴。
(相关资料图)
在中国的文化符号中,有几种水果赫赫有名,比如说桃子、梅子以及梨子,孔融让梨,这是我们小时候听到最多的一个关于兄弟之间谦让的故事。
“梨子的滋味”其实出自一个中国人的伟大教师之口,他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口尝一尝。”朴素、朴实、形象、鲜明,这也使我产生了对梨子这种水果的特殊兴趣。
记忆中,童年吃到最多的梨是冻梨,冻梨在东北又叫秋子梨,还有一个更美丽的名字:香水梨。冻梨,经常是一大盆棕黑色的冻得硬邦邦的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把它们浸在一盆冰水里,它们很快冻醒了又入睡的感觉,一身冰壳褪下,坚硬变成了柔软,这个时候拣起一枚黝黑的冻梨,洗一洗,咬破果皮,就是酸且甜的浓郁的果汁了。
这冻梨注满童年的味道,长大以后走南闯北,吃的梨子就更多了。记得从军云南的时候,最先吃到的是宝珠梨,它产自呈贡,绿色的宝珠梨像一枚圆圆的珍珠,吃起来果味非常香脆,几乎没有一点渣,它的甜、它的脆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据说宝珠梨是大理国一个叫宝珠的高僧到昆明讲经的时候带来的雪梨的树苗,青翠的果皮和雪白的果肉得到“果中君子”“滇中梨王”的美号。
从军的时候,以电影放映员的身份给陆良一带的乡民们放映电影。陆良产一种拥有漂亮名字的梨叫蜜香梨,这种梨一半浅红色,一半嫩绿,个头不大,但是味道的确是又甜又香,所以叫蜜香梨。我记得我们给乡亲们放完电影的时候,老支书会把一个草席编成的草袋子抬上我们的放映车,那里面装满的就是一颗又一颗圆滚滚的蜜香梨。陆良的蜜香梨带着军民的情谊让我们分享了青春岁月的甘甜,还有一个电影放映员作为解放军的宣传员所享受到的一种乡亲们的热情。
除了蜜香梨,我还在云南意外地吃到了雪花梨。雪花梨产自河北赵州,当时比我们晚两年入伍的有一批河北晋州市的战友,处久了,他们从家乡探亲归来,会带来家乡的雪花梨。这种梨是我平生见到的个头最大的梨,每一个几乎都有一斤多重,上面有雪花的斑点,这种巨大的梨由几个战友分食的时候,那滋味是妙不可言的。
说完了雪花梨,我又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一批作家走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是九月间的一天,我们在新疆库尔勒铁门关停留,东道主把我们引进了一个梨园,树上结满了著名的库尔勒香梨,这种梨的个头应该是梨子队列中的迷你型,但它又是我见到的直接从树上摘下来便味道奇佳的一种特殊的梨。据说库尔勒香梨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去的树种,那么它至少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吧。一个叫谢彬的人在1917年写过《新疆游记》,他对库尔勒孔雀河畔铁门关的梨树描写为:“对岸梨树成林,梨实味甘,所谓库尔勒香梨是也。”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这个梨中的“美味骄子”,在1924年法国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是他们本国的法国香梨,而银奖就是这库尔勒香梨,号称“中华梨后”“果中王子”,它重要的特点是皮薄肉细、香气浓郁、味甜爽滑、入口即化,而且铁门关有很多百年的老梨树无私地、尽力地奉献了自己的名果库尔勒香梨。
号称“中华名果”的库尔勒香梨,甚至说“天下第一梨”,它还是中药梨膏的重要原料,和中药放在一起做成的梨膏清新润肺止咳,尤其在燥热的春季,含一口库尔勒香梨制成的梨膏会让你神清气爽。
说到北京的梨,最有名的自然是京白梨了。京白梨比较普通,但是味道依然令人赞叹不止,老北京人没有不好这口京白梨的,对它的爱好甚至超过了天津的大鸭梨,尽管北京有好几家饭馆的标牌上都写着“大鸭梨”三个字,这是一个有力的广告宣传,京白梨似乎没有这样的广告,但是北京的孩子们依然喜欢着、热爱着、贪食着京白梨。
下面我要说一次和公梨、母梨的巧遇,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水果还分公母。
那一年我出差到安徽淮南,淮南是安徽省的一处重镇,那里的八公山也有很多有名的历史典故,比如“八公山下,草木皆兵”。在去八公山的路上,我见到四处是蓊郁的梨园,乡民们正在三五成群地采下梨来,很平常地堆放在马路旁叫卖。这些梨注明是贺家围梨,实际上就是砀山梨的一种,砀山梨极其美味多汁。我们停车,买梨代水,陪同我的朋友是当地人,当他买梨时,我才发现这里的梨居然如买螃蟹般区分公母,因为他一边念叨一边挑,说:“公梨不好吃,我多买些母梨。”他的话是说给卖梨老汉听的,那老汉便点头,一派心领神会的样子。
我忍不住好奇,便下车问梨的公母如何区分,卖梨的老汉一乐,说母梨个大、光滑、“肚脐”深,他说的肚脐,实际上是梨的顶部。公梨呢?自然个小、有麻点、“肚脐”浅,他又补充了一句。
于是我和陪同的朋友买回一堆“母梨”,吃一口,“母梨”的确汁多肥厚,是颇鲜灵的果子。仔细一想,银杏树就分雌雄,植物开花也有雄蕊和雌蕊,竹子也有公竹和母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原本出于同一造物的安排,梨分公母也就毫不奇怪了。
梨是一种好水果,由于它有一个特殊的和“分离”的“离”相近的音,所以很多好朋友分手告别的时候,一般都不用梨来切分,苹果和桃子就没有这个忌讳。因而梨伴随着人类生活了漫长的岁月,留给我们味觉上的舒适快乐,还有一种文化上的特殊意蕴。(高洪波)